发布日期:2025-04-28 21:30 点击次数:153
文|晨夕可靠配资平台
民国时期,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画家,仅有几位,潘玉良又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。
相比较其他女画家,潘玉良很是特别,她的特别不仅仅在于她在绘画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,更在于她的“出身”。
其他女画家,多是名门之后,唯有潘玉良出身卑微,她曾是地位低贱的青楼女子,还曾冒天下大不韪坚持画裸体画,她曾被称为绘画天才,也曾被千夫所指,但无论命运如何对待她,她都不曾屈服。
她本是一介弱女子,却相当倔强,纤纤素手握起拳头,多次与命运展开了殊死的搏击,最终,她凭借一身硬骨头,涅槃重生。
1
潘玉良,原名陈秀清,和民国时的大家闺秀不同,她出生在扬州一户贫困之家,老天爷对她并不厚爱,在她幼年时就相继相继夺走了她的亲人。
她一岁丧父,两岁失去同胞姐姐,八岁那年,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撒手人寰了,。母亲临终前,将她托付给舅舅。
不曾想,这位舅舅是个人渣,对潘玉良非打即骂,更让人愤恨的是,她刚满14岁,就被舅舅卖到了扬州最有的名妓院。
展开剩余91%起初老鸨嫌弃潘玉良长相不够精致,拒绝收留,舅舅谄媚地说:“就留下来做烧火丫头吧!”
老鸨眼皮也不抬,从嗓子眼里扔出一句:“两担大米的价格。”
舅舅一个劲地点头,赔笑,在他看来,潘玉良也就值这个价。
被卖到妓院的潘玉良,开始了人生最暗淡的一段时光,原本芳华正茂的她,却只能在青楼靡靡之音里苟且偷生。
虽然潘玉良没有读过书,但她知道“妓女”是“低贱、下作”的代名词,清高如她怎会就此屈服。
她仿佛是一颗柔韧的蒲草,岁月无情时,压不垮她强大的内心。
潘玉良只想拼命摆脱这个地方,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“逃”,然而进来容易,想逃谈何容易,每次逃跑都被抓回,等待她的是严刑拷打。
逃跑不成,潘玉良选择了“宁死不屈”,她开始尝试各种死去的方法,投河、上吊,只可惜于她而言,死竟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打了、骂了、折磨了,潘玉良还是不从,久经沙场的老鸨也拿她没有办法了,无奈之下,只能让她做艺伎。
潘玉良开始学琵琶、江南小调等等,虽然也是妓女的一种,但终归是有一点点尊严,正是这点尊严,让潘玉良有了活下去的勇气。
潘玉良虽然出身贫苦,但她深知只要不自甘堕落,总有一天会熬出头,她在苦难中蛰伏,潜心学艺,读书,备得一身好才艺。
正所谓,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不断充实自己的潘玉良,终于等来了机会,她邂逅了海关都督潘赞化,一个救她于水火之中的人。
潘赞化的出现不仅为她打开了一扇门,更为她引领了一条路。
2
当年,潘赞化刚刚上任,与商界友人一起来到兰心院,席间献艺的正是潘玉良。
当时,潘玉良弹奏了一曲《卜算子》:
不是爱风尘,似被前缘误。花落花开自有时,总赖东君主。去也终须去,住也如何住!若得山花插满头,莫问奴归处。
婉转悠扬的曲调,牢牢地吸引了潘赞化的注意,刚正不阿的他竟然被情真意切的歌声所打动,不由得打量起潘玉良。
潘赞化忍不住问道:“姑娘方才弹奏的曲子,谁人所作?”
潘玉良轻轻抬头,语气哀婉地回到:“是一位与我同命相怜的人。”
潘赞化没有想到,小小年纪的她,竟然如此深沉,她不似平常歌女,只会唱些浮华的曲调,她的所弹所唱都是道尽内心思绪。
在潘赞化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潘玉良时,她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位官爷,直觉告诉她,眼前人不同于其他凡夫俗子,她在他脸上看到了怜悯、同情。
在妓院生活四年的潘玉良,已懂人情世故,她预感到潘赞化或许就是自己生命中的救命草,她必须好好抓住,于是,吹拉弹唱间,她不断与他眉目传情。
果然,潘赞化对潘玉良多了一丝好奇,往后的日子里,他经常孤身来妓院,只为和她促膝长谈。
那年,潘玉良17岁,潘赞化27岁,他们之间原本有万道鸿沟的。
潘玉良是出身贫苦的青楼女子,潘赞化则是留洋学生,又是新任都督,身份显赫,哪怕是放到现代,这样的两个人也是不般配的。
但爱情来了,什么身份、地位也就微不足道了,在日复一日的交谈中,他们彼此倾心,潘赞化更是许诺潘玉良:“我要为你赎身。”
当时的潘玉良并无远大抱负,她唯一的期许就是可以有一个自由身,潘玉良帮她实现了这个愿望。
命运终于放过了她,十八年的阴霾,终于拨开云雾,看到了阳光。一无所有,赤手空拳的她,一次次向命运发起挑战,终于换来了堂堂正正做人的这一天。
潘赞化是有情有义的男子,不但将潘玉良从万丈深渊中救出,还给她了一个婚礼,虽然参加婚礼的只有陈独秀一人,但他却倾其所有给了她一个身份,一个家。
其实,在和潘玉良结婚前,潘玉良本姓“张”,结婚那日,她说:“我要冠以夫姓,”这是一种新生,更是一种报恩。
此后,世间少了一个青楼女子张玉良,多了一位潘太太潘。
3
有些女子,一旦得到现世安稳,就开始享受生活,但潘玉良并不,她一直保持向上的姿态,哪怕成为都督夫人,她也从未有过一日放松。
婚后,她开始认字,与此同时她还爱上了绘画。
一个人若能把一件事做好,其他事也定不会太差,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潘玉良,很快就展现了绘画天赋。
潘赞化是支持妻子的,不但帮她拜师,还支持她求学,就这样潘玉良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。
当时的绘画艺术已逐渐开化,融入了大量的西方艺术风格,潘玉良在学校的第一课,便是人体裸体素描。
这次求学,对潘玉良来讲得之不易,她只能成功,不能失败。
为了完成这幅习作,她想尽办法,甚至跑去浴室,单纯的她只想画好人体写真,不料被人发现,还遭了一顿毒打。但潘玉良没有放弃,她最终将自己作为模特,废寝忘食地练习,终于,她成功了。
但她的成功也为她带来了诸多非议,连潘赞化都不理解,潘玉良委屈地哭了,她这一生,成就和坎坷终相伴,但无论是坦途,或是深陷非议,她始终没有屈服。
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成就,潘玉良还考入了法国里昂大学,后来又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和罗马国立美术学院。
每一次跨越,都是一次蜕变,留学八年,潘玉良取得了惊人的成绩,她的努力终于没有被辜负。
她是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的第一人,她的作品还被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,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。
经过数年蛰伏,潘玉良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画家,当时的中国画坛,能够称得上画家的人不过三人,其中一个就是潘玉良。
而潘玉良的成功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人是可以改变命运的,只要你自己不放弃,哪怕人生的开始并不美好,一样可以迎来生命的绽放。
4
留学八年,潘玉良终于回到故土,回到她的挚爱身边,还成为了大学教授,自此她的人生再次迎来逆转。
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懂艺术,尤其是人体艺术,潘玉良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指责和攻。潘玉良可以咽下这份委屈,但她无法接受他们对丈夫的批判。
没有人知道潘玉良有多爱自己的丈夫,为了他,她可以付出一切,包括生命,而为了丈夫免受牵连,她再次出国。
1937年,42岁的潘玉良离开上海,远赴欧洲,在熙熙攘攘的码头上,潘赞化送给她一块怀表作为临别纪念。
谁也没想到,这一去就是整整四十年,此后余生,他们再也未能见面。
到了法国后,潘玉良为自己定了三不原则:
一:不加入外国国籍;二:永不卖画;3:永不恋爱
这三个决定每一个都很难,但每一个潘玉良都做到了。起初,潘玉良和潘赞化一直保持通信,潘玉良曾多次想回国,但碍于国内形势,潘赞化一直让她等等,可这一等,就是一辈子。
抗战时,潘玉良和家人失去联系,她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,不求潘赞化忠贞,但求他平安。
带着这股浓浓的相思,潘赞化一直努力作画,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,还获得了巴黎多尔烈奖,她的作品在欧洲各国展览,她也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卢浮宫的画家。
但再高的荣誉,也不能取代她内心的思念,她无数次在梦里,梦到潘赞化,孤苦的她,一直坚守自己的承诺,永不恋爱。
1959年,潘赞化离开人世,得知消息的潘玉良悲痛万分,此后人间,再无她思念之人,只独独一人痴情地坚守着爱情的底线,在贫苦和孤寂中,走完了自己的余生。
1977年7月22日,82岁的潘玉良客死他乡,临终之前,她托付老友,将潘赞化赠与的怀表和一副自画像带回国,致死她最牵挂的依然是很大洋彼岸的爱人和故土。
潘玉良的一生,是凤凰涅槃的一生。
她的人生起笔比谁都低,但她却凭借一股坚韧,从泥土开出了绚烂的花,走出了让世人仰慕的一生,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她的画作《窗边裸女》更是以3450万港币的竞拍价格,刷新了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。
潘玉良犹如一颗苍天巨树,在大风大浪面前,哪怕被拦腰折断,也从未放弃挣扎,最终她成功地站在了艺术的巅峰。
潘玉良来人生走一遭,虽然命运多波折,但她却在逆境中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,她最可贵之处就是,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都不曾自我毁灭。
最终,她迎来了自己的重生。
(本文原创首发,抄者必究!!1)
大家好!我是本文作者晨夕,今天为大家分享的人物是民国画家潘玉良。
如果喜欢本文,欢迎留言、点赞、转发可靠配资平台,谢谢!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