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1:45 点击次数:192
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4月11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发表题为《北京大栅栏股票配资公司收费,有一棵特别的“树”》的报道。
风风火火,这是任家熠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。初次见他,是去年年底,在那伽树咖啡厅组织的一场视障者公益分享活动上。作为咖啡厅的创始人和主理人,任家熠忙得停不下来,进进出出迎接嘉宾,前前后后给踊跃发言的观众递话筒,还要时不时串一下场……他瘦高个大长腿,干什么都麻利,你能从他的行事风格联想起他曾经的职业经历——毕业于黑龙江省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,打过篮球,做过体育老师,却很容易忽略他下肢的残疾。
走进那伽树的客人,很容易被深烘咖啡豆的香气吸引,却并不一定知道这家店的另一个名号——全国首家无障碍咖啡集合店。
“自助”
要仔细看才会发现,任家熠走路时“大开大合”,他必须努力用一条腿带动另一条腿前进。坐下和人交谈,他的腰背完全挺直,赶上椅子的高度不合适,他的坐姿会倾斜一些,以保证身体还是呈一条直线——这是强直性脊柱炎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。他的双侧髋关节接受过手术,有体内钛合金的支撑,才得以重新站起来。
有一次出差,入住酒店的服务生看出他是残疾人,帮忙搬行李时,也一把接过了任家熠手里的拐杖。“您跟上我就行!”服务生彬彬有礼地加快脚步走在前面替他指引,留下任家熠有些尴尬地站在原地。“没有拐杖,我跟不上啊!”聊起来,他不带一点埋怨,“估计是我那拐杖看着沉,小伙子就帮我拿走了。很多人都是这样,真心诚意地想帮助残疾人,但不太明白怎么帮才合适。”
许多关注和致力于推动无障碍建设的人,常提起一句话:“不是不人道,而是不知道。”任家熠对此也深有体会:“大家日常见到残疾人的机会太少了,对残疾人的需求不够了解。”
这也是他下定决心要开一家“无障碍集合店”的初衷。
突如其来的恶疾一度将驰骋赛场的篮球健将困锁于病榻,“20多岁的时候生病,最严重的那三四年,就是瘫痪在床了”。提起自己生病的往事,任家熠总是很平静,不回避也不刻意强调什么。这位黑龙江人,说话带着东北人天然的松弛和幽默,艰辛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到了任家熠这里,化作一个科技感拉满的微信昵称——半机械人。
作为残疾人,他更了解残疾人多么希望走出家门、融入社会、享受生活,也比一般人更清楚,通过怎样的支持,实现这样的心愿。
回忆当年瘫痪卧床的日子,任家熠说:“那时每天就两件大事,吃饭、上厕所,剩下就是躺在那里。”尽管身体只能仰卧,连坐都坐不起来,但他不甘心这样无所事事,总拿着一面小镜子反射家里的电视画面来看,字幕和图像都是镜像版,以至于后来“反着看字特别顺,正着看倒有点不习惯了”。家里给他买了电脑,他举着键盘打字,显示器也得用镜子看,就这样在“逆向空间”自学音乐创作,他写歌词,也试着写诗。
“多少个日夜等待期盼,多少年拼搏只为这一天……”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,残疾人歌手杨光和李莉在鸟巢唱响了这首由任家熠作词的《欢聚北京》,歌曲开头的两句,唱的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奥林匹克之梦,似乎与任家熠自己的经历形成了某种照应。医学的帮助让任家熠再次站起,音乐才华支撑他登上崭新的舞台。“重启”人生之后,任家熠迫切地想要为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朋友“做点事”。如果说当年举在手里的镜子,算是他在“无障碍”之路上摸索着探出的一小步,那么那伽树就是他的“一大步”。
从前门大栅栏的胡同穿过来,沿街是两排文艺气质浓郁的小店面,那伽树红彤彤的门脸既融入其中,又与众不同。
对很多人来说,“全国首家无障碍咖啡披萨集合店”是个有些陌生的概念,但站在店门前,你就能体会到“集合”的意义,不是快餐和饮料的“集合”,而是面向各个残障人群的,各种无障碍设施的“集合”。
店铺大门上方悬挂的风铃,不光起到点缀作用,也是为视障顾客特意准备的,很多视障者能看到模糊的轮廓,头顶叮咚作响的风铃可以帮他们更加准确地定位。宽大的双开门朝外开,门上画着披萨、咖啡、探头的卡通小猫,还有那伽树的手语打法。店面左侧的门墩儿下方,有个呼叫按钮——这个位置,普通人甚至不会注意,但乘坐轮椅前来的肢残人士,伸手就能够到,轻轻一按,马上有店员跑来开门。门前缓坡也很有讲究,倾斜的坡度和大门内侧坚固的金属扶手平行,轮椅沿缓坡而上,顾客就可以“无缝衔接”,扶着把手顺畅地进店……
任家熠告诉记者,“那伽树”是传说中带有治愈力量的神树,树本身又有“守护、温暖、希望”的寓意,他给小店取名那伽树,想撑起一方可以停靠歇脚的绿荫。
一进店,左手边墙上贴着材质坚固的“那伽树无障碍导向图”,上面的盲文凸起是用不锈钢制作,再一个点一个点镶嵌上去的,保证视障顾客清晰可触。再往里走,还有一条供轮椅通行的坡道,通向吧台和消费区。店里的餐桌是高度可调节的升降桌,其中一张自动升降桌边上不放餐椅,轮椅可以直接在桌边停下,“伤友们不用再挪到椅子上,把桌面调到合适位置就可以用餐了”。伤友是对肢残人士更日常也更亲切的称呼,任家熠向记者介绍店内的陈设,最常提起的关键词就是“朋友”,除了伤友,还有听障朋友、视障朋友……如果哪个无障碍设施给他的朋友们带来了实打实的便利,他就会两眼放光地多说几句。
最让他“两眼放光、滔滔不绝”的,是那伽树的无障碍卫生间。空间大、设施齐备,马桶和洗手池周围有结实的扶手,各种号码的成人纸尿裤摆在伸手可及的地方。“连卫生间里的一个小木凳都是定制的。”任家熠说。这些木凳的凳面是方形的,底部呈八字形,比一般的小凳子要沉许多,“因为截瘫的伤友起身时,非常容易滑落摔倒,我们的扶手、小凳都足够承压,可以帮助支撑身体,保证他们的安全”。
为了修好店里的无障碍坡道,任家熠牺牲了20%的营业区面积,但他不心疼。他觉得没有这条坡道,那伽树再大,也不能称之为“无障碍集合店”,那就偏离了他的初心。
“老板自己做无障碍的意识特别强,愿意投入成本,甚至愿意牺牲店内的面积来做这些。”杜鹏是任家熠的好朋友,从旧房改造的“毛坯阶段”开始,参与、见证了那伽树无障碍建设的全过程。
杜鹏是坐在轮椅上接受采访的,22岁大学毕业那年,因为脊髓瘤压迫神经,情况紧急,他接受了一场大手术,也接受了从此站不起来的命运转折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,让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青年对城市无障碍设施有了初步了解。自从在水立方看了一场比赛,他就越来越多地坐着轮椅走出家门,搭地铁、换公交、逛公园、进商超……为自己也为更多伤友体验和探索着无障碍出行的边界。2018年,杜鹏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无障碍通用设计研究营,通过学习,正式将无障碍建设变成自己的新“专业”。2020年,杜鹏被聘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体验员,参与了场馆的无障碍建设和冬奥无障碍环境的监督验收。现在,45岁的杜鹏是北京市无障碍监督体验员,由他来为那伽树的无障碍改造出谋划策、监督把关,专业对口。
去年,那伽树的无障碍设施拿下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“无障碍好设计”奖项,获奖名单上还有北京大兴机场的无障碍建设。一家小小的咖啡厅能与大型公共场所“并列”,杜鹏骄傲又欣慰——从“主动脉”到“毛细血管”,逐渐普及的无障碍理念正在推动着整个城市“肌体”的健康运转。
“盲道修成这样,不会是盲人自己修的吧?要不干脆让盲人自己修吧!”这是脱口秀里的段子,任家熠却不是“一笑而过”。他请杜鹏来监督轮椅“上坡道”的细节;请中国盲人图书馆的志愿者给店里的盲文标注把关;那伽树聘请的首批员工中,有一位聋人咖啡师,名叫王蕊,店里常有听障顾客光临,她可以用手语和客人顺畅地交流……
所有这一切,目的只有一个:让那伽树的无障碍环境能够经得起残障人士的检验。“我特别欢迎大家来‘挑毛病’。”任家熠笑得一脸真诚。
“自在”
不过,那伽树从去年开业到现在,来“挑毛病”的朋友不多,探店打卡的倒不少。杜鹏和爱人成了店里的常客,夫妻俩都是肢残人士,知道对于伤友们来说,有一家可以“敞开了吃喝”的小店多么难得。
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,担心“方便”上的种种不方便,很多伤友极少出门吃饭,奶茶咖啡一类的饮品也不敢喝。所以,当任家熠看见朋友在自己的店里放心地点披萨、点饮料,内心的成就感达到了顶峰。有一回,杜鹏在那伽树待了一下午,“吃饱喝足,再用个卫生间,开开心心回家了”。任家熠一直记得那天老友对他说的话:“离开我们家,这是我最痛快的一次。”
为什么店里的主打餐食是披萨,而不是面条、汉堡或者其他中西式简餐?“因为披萨可以用手拿着吃,不用筷子刀叉,我们配几双手套,视障顾客、普通顾客吃着都方便。”任家熠认真地回答,“而且,一张披萨几十块钱,够两个人吃,经济条件有限的顾客,也可以吃得体面”。
从主就餐区往里走,是一片“工业风”的活动空间,那伽树经常和各类服务残障人士的公益组织合作,在这里组织分享会、残健融合文化演出活动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场视障人士交流会,就开在这里。
刚开业不久,一场活动结束后,来参加的残疾人朋友小心翼翼地到吧台询问,能不能把后厨借给他们用一下,“我们想下点面条……”任家熠一下子反应过来:“我们卖的东西,还是贵了。”那场活动之后,店里完善了菜单,将披萨定为主打,还专门推出一款特色玛格丽特披萨——10寸,手拍,奶酪等用料给足,当时定价29元。“哪位顾客有需要,不用说什么,直接点这款就行。”
任家熠希望那伽树店如其名,能提供一种无声的守护,让所有到店的顾客,都能感到自在。
“实用、舒适,不刻意地‘特殊对待’,这是我们服务顾客的原则。”店员张莉荣用软糯的南方普通话告诉记者。她是任家熠的朋友,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做志愿者时,两人因为一场残健融合戏剧的排演活动而认识,公益理念上的相合让她加入了那伽树的初创团队。每次去那伽树,张莉荣都在,有时帮坐轮椅前来的伤友开门,有时帮牵着导盲犬进店的视障顾客指引座位,有时忙着翻台、忙着端小食和饮料。但更多的时候,她只是安安静静地守在吧台后面,提供一种“随叫随到,却不打扰”的温柔。
“这里是大家的‘主场’。”她笑眯眯地望向正用手语聊天的三位听障顾客。
看出记者想采访这几位客人,张莉荣递出一块电子手写板,“你可以直接跟她们交流的”。这块手写板,开启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采访。三位客人年龄在60岁上下,是要好的闺蜜。聚会召集人丁姐最外向,她家住在前门附近,从点评网站上发现了那伽树,就约两个姐妹一起来探店,“这是网红(店)打卡!”丁阿姨在写字板上唰唰地写下打卡体验,“装饰好,咖啡味道好”!又把板子递给朋友,“很享受,喝的(饮料)味道不错”“气氛活跃,不错”,三姐妹轮番给出好评。丁姐还伸手比出个“大拇指”,开心地用口语给那伽树的装潢点赞:“漂!亮!”
顾客的反馈总能给任家熠带来力量,他是个对“自我感动”高度警惕的人,却常常被客人感动。那伽树曾经招待过一位来自四川的伤友,一进门,她先坐着轮椅,把店内各处转了个遍,最后在任家熠面前停了下来。发现客人的眼里噙着泪,任家熠有点不知所措,还没来得及问,对方先开口了:“我没想到一家咖啡厅能为我们考虑这么多……”任家熠觉得,残疾人朋友的泪水和笑容,都是对那伽树的信任。
现在,残障人士和陪着他们前来的家人,占到店客人的一半左右。在这里,和坐着轮椅或使用盲杖的客人邻桌,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。
来“取经”的也越来越多。2023年9月1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》正式实施,人们对无障碍这个概念的认知逐渐加深,“不是不人道,而是不知道”的状态在松动,代之以“为了更人道,想要多知道”。
闻名全国的“胖东来”就曾派人到那伽树考察,想比对着改进超市的无障碍设施。任家熠给他们里里外外介绍了一遍,来考察的工作人员还想给无障碍卫生间拍几张照片,好拿回去作个参考,拍之前很客气地征求他的意见。任家熠乐了:“我们下大力气修无障碍厕所,不是为了‘垄断’这个厕所的。”他让对方随便拍照,还大方地把设计图纸、各种数据都分享给他们。后来,他干脆把卫生间装把手用的是哪种螺栓都挂在墙上展示,“因为做无障碍不光是表面功夫,里面看不见的细节也很关键,我都摆出来,大家照着装就行。”每次有同行到店里“取经”,任家熠都反过来感谢人家,“无障碍设施越多、越完善,我们残疾人不是越方便吗?”
任家熠向记者展示无障碍卫生间内的安全扶手,要能够承受一个成年人的体重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雷琨 摄
“自立”
任家熠敞开大门欢迎各方“抄作业”,但他心里保持着一份清醒:现在的那伽树还远非一张“满分答卷”。
前一阵子,听障咖啡师王蕊的离职让他思考了很多。任家熠一心想把那伽树打造成一个残疾人就业基地,让残障人士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。王蕊入职以来,他看到这个姑娘从无声世界的封闭中一步步走出,在咖啡机前自信地忙碌,用手语、文字和笑容与顾客沟通。点评网站上,不少网友真诚地给王蕊点赞。
直到现在,任家熠依然完全肯定王蕊的敬业和努力,只不过因为那伽树的目标受众除了普通顾客,还包括所有类型的残疾人。“在服务上要考虑的事情更多。”他给记者举例子,“比如盲人顾客上门,就可能出现问题,店员的手语客人看不到,客人遇到像饮料洒在身上这种紧急状况,需要求助的时候,我们的听障店员也没办法第一时间反应。”
“那伽树要带动残疾人就业,这个目标不会变,但是今后,我们要探索怎么让大家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,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发挥作用。”他已经有了初步行动——开发各种风味的冷萃咖啡液、冻干咖啡块,装在带有盲文说明的精美包装盒中,目前在店销售,网店已在筹备中。“等将来正式上线,相关的运营工作,残障人士经过培训,是可以胜任的。”
让残疾人自立,那伽树也要“自立”。无障碍建设的资金需求很大,小店最初的“投资人”就是任家熠和店里的咖啡师金海娟,“超纲”的预算外部分是任家熠自己掏的钱,最难的日子里,他给员工垫付过工资。现在,那伽树的经营逐渐上了轨道,不再需要自掏腰包了;金海娟回归自己靠技术“入股”的单纯,一门心思研究咖啡口味。
“我们想在公益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,用产品的品质来吸引顾客;做好无障碍建设,是我们的社会责任,也能成为那伽树的优势和特色;但东西好吃、饮料好喝始终是我们的立店之本,在这家店能生存、能盈利的基础上,我们尽可能提升性价比,力所能及地把一部分收入用于公益事业,而不是告诉大家,我们这是残疾人开的无障碍店,都得来献爱心啊!”任家熠想得很清楚。
寻找“平衡”不容易。去年年底,那伽树把那款玛格丽特披萨的定价从29元提到了45元。29元是任家熠理想中的价格,只能覆盖用料成本,可他当时只求实惠,甚至刻意把人工成本“含糊过去”了。没想到的是,来点这张披萨的残疾人朋友并不多,低廉的价格反而成为一些顾客绕道而行的原因。“29块钱能是什么好披萨,妈妈带你吃正宗的去!”任家熠曾亲耳听到一位骑车接孩子的妈妈,在经过那伽树门前时留下这样一句话。他意识到自己一不小心陷入“自我感动”的误区,也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了怀疑。于是,他们把定价调整到了能覆盖全部成本的“合理水平”。但他仍然记得推出那款特价披萨的初衷,“有残疾人朋友进店,发现他们有困难的,我们会主动在结账时打一个折”。任家熠还计划再升级,“到2.0版本的时候,我们准备采用会员制,会员来了扫码点餐,自动享受优惠价,什么都不用说”。
“那伽树2.0”是任家熠最近挂在嘴边的概念,也是他和团队努力的目标。
从春节前到现在,任家熠的“风风火火”程度加倍。他打着“飞的”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推销小店设计的文创产品“冻梨包”,靠着创意拿了个设计奖回来;此前和哈工大团队合作开发的线上手语翻译系统,也已经在门店落地了,这套系统引入了AI和远程人工翻译,屏幕上既有手语数字人,又能显示字幕,可以更好地服务听障客人;无障碍设施还要再完善,任家熠盘算着把一进门的盲文指示图换成更具象的,虽然原来那版是他找专业机构定制的,一块“亚克力板”花了1000多块钱。“无障碍建设这方面,我们不计成本。”
无障碍建设的钱不能省,咖啡披萨的质量不能降。知道任家熠这点“执念”,负责那伽树饮品开发的金海娟时常抱着电脑琢磨,怎么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尽可能地丰富产品、提升口感——哪怕客人只点最简单的美式咖啡,她也肯多花心思介绍深烘、中烘豆的不同口味,让顾客有得选;她开发了很多不含咖啡因的饮品,也备了低因咖啡豆以满足不同客人的需要。
任家熠的许多坚持有时会让那伽树版本升级的“进度条”走慢一些,但无论是张莉荣还是金海娟,都很认同这位创始人的理念。金海娟觉得,这种“慢”是为了让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不偏离初心。张莉荣则把最近店里新得的一个奖项拿给记者看,那是西城区组织的一场创业大赛,那伽树拿到了二等奖,“奖励了5万元!”她很开心,他们的初心得到了支持和肯定。
任家熠笑着说,从去年的全国助残日开业到现在,那伽树的销售额翻了番,有过跌跌撞撞,却也走得越来越好,同行者越来越多。除了中国残联和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的支持,他也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、对无障碍建设的关注,“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做直播,平台主动帮我们想办法提升流量”。小店对面的剧院有时会借用那伽树的活动空间办演出,两个团队渐渐结下友谊,一起出套票,来看剧的观众可以选择搭一份咖啡简餐。
同在大栅栏的一家酒店也有个想法,他们约任家熠和张莉荣去谈合作,想在大堂给那伽树安排一个摊位,卖咖啡和文创产品。虽然还停留在合作意向阶段,任家熠依然重视——所有能推动那伽树“升级进度条”向前一点的机会,不管最后成不成,他都珍惜。
“我们是全国首家无障碍咖啡集合店,既然是第一家,就不怕‘试错’。”他心里还有更大的梦想,想在试错中,探索出一套可复制的无障碍集合店发展模式,让这种模式遍地开花,让残疾人、老年人、更多有需要的人从中受益。他希望所有走进那伽树的客人,都觉得“这里是我们的主场”。